所在位置: 研究成果 > 新基建系列

关注| 走进新基建(十一)无人驾驶

时间:2020-04-22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资源所

撰稿人:鲁萍、冯开瑞

审稿:陈正坤、范增杰、张洁雪

      引言:无人驾驶技术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随着国内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新基建的蓬勃展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赋能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将为未来的汽车发展揭开新篇章。

      一、什么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接受目的地指令后,通过传感系统自动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识别路面安全信息,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安全到达目的地的自动驾驶技术。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明确我国汽车自动驾驶由低到高可分为0-5级:应急辅助、部分驾驶辅助、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其中,高度自动驾驶(4级)和完全自动驾驶(5级)由车辆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无需驾驶员参与,属于无人驾驶范畴。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基础类标准之一,将为我国后续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提供支撑,助力无人驾驶行业发展。

      二、无人驾驶的技术支持

      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决策与规划、控制与执行、高精地图与车联网V2X、无人驾驶汽车测试与验证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汽车利用摄像机、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套件对车身周围的动态和静态对象进行3D重构。

      精准定位技术:借助各类导航系统、定位技术,汽车能够知道自身所在物理位置。

      决策与规划技术:给定起始点和终点,自动驾驶汽车结合环境感知和导航定位子系统的相关信息,通过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明确车辆行驶的最优路径和合理选择。

      控制与执行系统:车辆控制平台是无人车的核心部件,集成车辆的各种控制系统。通常认为车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纵向控制(采用油门和制动综合控制的方法实现对预定车速的跟踪)和横向控制(包括对驾驶员行为的模拟和车辆动力学的分析)两个环节。

      高精地图与车联网V2X:基于车联网(V2X系统)的实时高精地图,能够帮助车辆感知、预测路面复杂信息,更好地规避潜在风险。

      无人驾驶汽车测试与验证技术:基于场景生成大量道路测试数据,用于训练和改进无人驾驶相关算法,测试并验证无人驾驶车辆能否做出安全的自动操纵行为。

      三、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场景

      现阶段,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物流、共享出行、公共交通、环卫、港口码头等领域。

      1、物流行业

      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加快装卸、运输物流工作的无人化和机器化,有效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安全性。

      2、共享出行

      无人驾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共享出行“找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实现“车找人”、“车找位”、“一键叫车”、“一键泊车”的功能。

      3、公共交通

      无人驾驶公交车能根据道路状况应对各类突发状况,实现自动减速避让、自动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

      4、环卫

      无人驾驶清洁车通过自主识别环境,能够自动规划行进路线并自动清洁,实现全自动、全工况、精细化、高效率的清洁作业。

      5、港口码头

      借助无人驾驶技术,港口码头能够实现集装箱运输的自动化,既有效节约人工成本,又能解决行驶路线不精准、转弯造成视线盲区、司机疲劳驾驶等人工驾驶问题,同时进一步增强安全性。

      四、无人驾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根据国际自动工程协会(SAE)提出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分级标准,自动驾驶由低到高可分为L0-L5六个等级(基本对应《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报批稿的0-5级)。目前,全球范围内实现商业量产的自动驾驶系统,以L1和L2为主,L3及以上级别已有部分开始商业试运营,但是仅仅在极小范围内进行。对于国内自主品牌来说,百度研发的L4自动驾驶无人车“阿波龙”在全球率先实现量产,北汽、比亚迪和蔚来等车企将直接跳过L3级,开始研发L4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而Tier1(一级供应商,给设备厂商供货)和Tier2(二级供应商,给一级供应商供货),目前正专注于L3级别以下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相关量产落地,对于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则处于前瞻研发阶段。

      目前,我国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智能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为低级别的自动驾驶。随着国内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新基建的快速铺开,国内无人驾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首先,基于国内庞大的汽车和科技消费需求,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其次,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将加快无人驾驶商业化步伐,无人矿区等低速/限定场景应用有望率先爆发;最后,国内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为无人驾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