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 > 群书博览

《长征》

时间:2021-04-27

《长征》,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全面、生动、客观、动情地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作者赋予了长征一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走向理想所必需的不灭信念。


二、作者简介

       王树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所著的《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图书大奖,是了解长征、学习长征精神的权威读本。


三、目录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六章   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   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和川西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四、序言(节选)

       ……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

       毫无疑问,在二十一世纪回首长征,我们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地冲击了这个东方大国之后,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于是,党那面画着镰刀锤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镜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一九八一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

       ……


五、书摘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

       与此同时,第二、第六军团收到中革军委的电报,电报说中央红军已经接近湘江,湖南的国民党军已被全部调来阻击,第二、第六军团应趁此时机深入湖南西北部扩大行动地域。

       两个军团的领导经过紧张磋商,认为只有给予敌人重创才能重新打开局面。于是制订了这样一个作战计划:撤离县城,先向敌人示弱,待把追击之敌人引到适当的地点,打一个快速的伏击战。

       红军从永顺县城撤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混乱。

       永顺县城边有条河,河上那座古老的花桥是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为了迟滞敌人的追击速度,红军决定把这座建造得格外精美的花桥烧掉。为了避免引起当地民众对红军这一举动的反感,贺龙命令执行烧桥任务的五十一团团长郭鹏到军团供给部领取一千大洋送到县商会会长家去。郭团长对这个数字之巨大感到十分惊讶,但他还是立即执行了。八十四岁的永顺商会会长也被这笔巨款吓住了,他让人挑着大洋找到贺龙,战战兢兢地说不要和他一个老头子开这么大的玩笑,自古以来还没听说过哪支军队自己掏钱打仗。贺龙说这不是玩笑,他找人测算过,重新修一座更漂亮的桥,一千块大洋大致够了。贺龙麻烦老人家在事后修桥的时候组织工匠并负责监督。商会会长感动得小心翼翼地把钱收下了。接着,五十一团一营二连连长苏杰又来报告,说有一群百姓正在花桥边哭呢。原来这群百姓都是靠在桥上摆摊谋生的,烧了桥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军团政委王震把五十一团批评了一顿,说他们考虑不周,完成任务不好,要求他们即使借钱也要给百姓赔偿损失。五十一团到供给部要钱,回答说没有了。五十一团只好人人掏口袋,全团官兵把所有的积蓄都掏出来,凑够了两百块大洋分发给了桥边的百姓。但是,当花桥着火的时候,又发生了混乱。县城里拥出一批人,有的往燃烧的桥上冲,有的往河水里跳。原来,县城里的不少富户人家把大量的金银细软甚至是烟土,偷偷地藏在了这座桥的木板缝隙里,火一起,这些财宝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争抢财宝的混乱直到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军到达,乒乒乓乓放了一通枪之后才告结束。

       到达河边的国民党军看见的花桥只剩了几座桥墩。

       ……